为简化和自动化计算机系博士生(PhD)年度评审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计划开发一款微信小程序。该系统旨在通过智能化的调度算法、清晰的用户角色权限管理和便捷的信息推送功能,取代传统的人工安排方式,显著提升评审安排的效率、公平性和透明度。
主要目标包括:
- 自动化分配: 根据预设规则自动为博士生匹配评审老师、时间与地点。
- 流程优化: 规范化评审流程,减少人工沟通与协调成本。
- 信息透明: 为所有参与者(博士生、老师、管理员)提供清晰、及时的信息查询与通知服务。
- 数据管理: 建立可追溯的评审历史信息库,便于查询与管理。
系统定义了三种核心用户角色,每种角色拥有不同的操作权限和信息可视范围。
角色 | 核心职责 | 主要权限 |
---|---|---|
管理员 (Admin) | 全面负责系统的配置、调度、审核与用户管理。 | 1. 用户管理: 新增、删除、修改用户信息;通过系统提供的标准Excel模板批量导入博士生与老师信息。 2. 系统配置: 管理研究方向标签;设定评审工作量上限;设定年审时长;管理会议室及其可用时间。 3. 调度管理: 启动自动调度流程;可视化审核并手动调整生成的草案。 4. 发布与通知: 最终确认并向所有相关方发布评审安排。 5. 权限审批: 审核并批准评审老师的临时变更请求。 6. 数据查看: 查看所有历史评审记录。 |
老师 (Teacher) | 作为导师或评审专家参与年度评审 | 1. 信息查看: 查看个人被分配的评审任务(学生、时间、地点)。 2. 个人资料管理: 添加或修改个人研究方向标签。 3. 时间管理: 通过系统内的日历界面,勾选并提交个人在评审周期内的确切可用时间段。若在截止日期前未提交,系统将默认其在所有评审时段均可用。 4. 历史查询: 查看与自己相关的历史评审记录。 |
博士生 (PhD) | 按时参加年度评审。 | 1. 信息接收: 查看并接收最终确定的个人年审时间、地点及评审专家安排。 2. 资料管理: 从系统预设列表中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 3. 历史查询: 查看个人的历年评审记录。 4. 被动接受: 博士生只能被动接受评审安排,不具备修改或调整时间的权限。 |
管理员可以单个新增或通过系统提供的标准Excel模板批量导入新的博士生和老师信息。
- 博士生信息: 姓名、学号、入学时间、专业方向、主导师 (Lead Supervisor)。
- 老师信息: 姓名、工号、研究方向。
管理员可以对已存在的用户信息进行编辑、查询和删除。
- 管理员可以新增、修改、删除系统中的研究方向标签。
- 老师和博士生可以在个人资料页从管理员设定的标签列表中为自己添加/选择研究方向。
管理员可以设定每位老师作为评审的年度最大服务学生数量(例如:6-8人/年)。
管理员可以设定单次评审的标准时长(例如:45-50分钟)。
管理员可以录入可用的会议室信息,并设置每个会议室在评审周期的具体可用时间段。
管理员手动启动调度算法。
系统根据入学时间自动判定。
- 9月、12月入学 -> 次年6月年审。
- 2月、5月入学 -> 同年11月年审。
- 数量与延续性: 为每位博士生分配2名评审专家,首次分配后保持不变。
- 匹配算法: 采用标签匹配计分制。学生和老师的每个匹配的研究方向标签计为一个基础分,系统将优先选择研究方向匹配总分最高的老师组合。
- 约束条件: 评审专家不能是学生的主导师,且需满足年度工作量上限。
- 系统在老师(根据其提交的日历)和会议室均可用的时间段内分配时段。
- 调度优化规则:
- 连续性优先: 尽量为老师安排连续的评审时段。
- 同场地优先: 尽量将同一位老师的连续评审安排在同一个会议室。
- 优先级处理: 优先保证一号评审专家(Assessor 1)在连续时间内使用同一会议室。
管理员可在可视化界面(如甘特图)上审核草案并进行手动微调。
老师提交的变更申请由管理员在系统内审批和调整。
管理员确认无误后,点击“最终发布”。
系统通过微信小程序向相关人员推送最终安排及后续的修改。
(可选)评审开始前发送提醒。
每次评审结束后,所有安排信息将自动归档。归档内容仅限于最终确定的评审时间、地点、博士生信息、主导师信息及评审专家组信息,不包含评审结果或意见表等内容。
所有用户均可查询与自己相关的历史评审记录。
- 易用性: 界面简洁直观,符合微信小程序用户操作习惯。
- 可靠性: 调度算法稳定,严格遵守所有预设规则,确保结果准确。
- 安全性: 严格实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 性能: 调度算法响应迅速,在合理时间内生成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