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产品出身的 Web3 创业者,必须把“增长”当成与写代码同等重要的基本功,否则再好的产品也注定无人问津。
此次共学还在筹备中,发起人也是技术出身,但作为创业者,对增长非常感兴趣,不过苦于没有好的学习资源,实践经验,以及与各位运营天才交流的机会,所以发起了这个共学,希望大家能一起贡献,把这个共学做起来。希望大家发扬开源精神,如果你是创业者或者正在运营相关岗位上的大佬,欢迎加入我们。
Web3 圈子里流传着一个残酷的笑话:
“99% 的协议 TVL 来自创始人的朋友,剩下的 1% 来自朋友的朋友。”
这不是段子,而是 2024 年 Dune Analytics 对 1,200 个新项目链上活跃地址的统计结果。
在区块链的世界里,代码可以开源,代币可以空投,但注意力永远无法分叉。
如果你不能让足够多的用户把注意力持续投注在你的产品上,再优雅的智能合约、再丝滑的 UX 都只是一次性展品。
路径依赖:技术/产品出身的创始人最擅长“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却默认“Build it and they will come”。
指标错位:把“功能上线”“合约审计通过”“Medium 发了一篇 PR”当成里程碑,却没人对 DAU、留存率、CAC/LTV 负责。
人才稀缺:黑客松、Grants、加速器里 80% 的简历写着 Solidity、ZK、DeFi 研究员,却几乎看不到“Head of Growth”。
于是出现了最尴尬的局面:
• 推特只有团队成员互相点赞。
• Discord 除了机器人,只剩创始人自问自答。
把代币、NFT、SBT、积分当作“可组合的 A/B 测试”,让拉新、留存、推荐、UGC 都变成链上可验证的行为。
案例:Blur 通过 Season 1 空投把 NFT 挂单行为“游戏化”,两周内交易量反超 OpenSea。
把用户从“使用者”升级为“共同叙事者”。
案例:Optimism 的 RetroPGF 让生态项目自发为 OP 做 PR,因为下一轮公共物品资助的选票来自社区。
把增长预算放进流动性激励、杠杆收益、跨链桥手续费返佣,让“花钱获客”变成“花钱做市”。
案例:Pendle 把流动性激励包装成“收益乐高”,用户边挖矿边教育市场什么是利率衍生品。
链上数据=最干净的用户画像。用 Dune、Footprint、Nansen 做漏斗分析。
案例:Arkham 用“实体标签”找到巨鲸地址,定向空投代币,单地址获客成本 < 0.2U。
• 用 5 个深访做定性验证,而不是上线 50 个功能。
• 定义北极星指标:TVL?交易笔数?周活跃钱包?只能选一个。
• 100 个“天使用户”名单:谁最痛?谁最愿意链上交互?
• 激励设计:单用户 10U 以内就能让他完成 3 次核心行为(注册、KYC、首笔交易)。
• 跑 3 条低成本渠道:Twitter 线程 + Discord AMA + Mirror 空投名单。
• 用链上归因:UTM 链接 + 钱包地址绑定,7 天看留存,30 天看 LTV。
• 把 1% 的超级用户变成“协议政治家”:治理权、返佣、白名单。
• 把 9% 的活跃用户变成“内容发动机”:POAP、SBT、排行榜。
• 把 90% 的沉默用户变成“广告位”:推荐链接、联合活动、任务平台。
• 用“流动性即品牌”策略:把 TVL 锁到足够高,让后来者必须 Fork 你的流动性才能竞争。
• 用“叙事即壁垒”策略:把技术叙事(ZK、模块化、RaaS)翻译成增长叙事(更快、更便宜、更低门槛)。
招聘:把第一笔可承受的最高薪资留给增长负责人,而不是第 5 位 Solidity 工程师。
指标:每周例会把“新增链上活跃地址数”放在 PPT 第一页,排在“Gas 优化”前面。
学习:把刷 Github Trending 的 30 分钟换成学习 Web3 Growth Hacker。
技术决定下限,增长决定上限。
在 Web3 这个“注意力稀缺、资本过剩”的平行宇宙里,每一个区块都在竞拍全球用户的眼球。
只有当你同时掌握“代码的确定性”与“增长的非线性”,才能穿越周期,让协议像比特币一样活着,而不是像 99% 的代币一样归零。
增长不是可选技能,而是创业者的生存本能。
今天就开始补这门课,否则明天你的用户会去补别人的。
补充:本人并非 Web3 运营,而是做技术出身,但作为创业者,对增长非常感兴趣,不过苦于没有好的学习资源,实践经验,以及与各位运营天才交流的机会,所以发起了这个共学,希望大家能一起贡献,把这个共学做起来。增长真的非常重要,如果你是创业者或者正在运营相关岗位上的大佬,欢迎加入我们。
Web3 圈子里流传着一个残酷的笑话:
“99% 的协议 TVL 来自创始人的朋友,剩下的 1% 来自朋友的朋友。”
这不是段子,而是 2024 年 Dune Analytics 对 1,200 个新项目链上活跃地址的统计结果。
在区块链的世界里,代码可以开源,代币可以空投,但注意力永远无法分叉。
如果你不能让足够多的用户把注意力持续投注在你的产品上,再优雅的智能合约、再丝滑的 UX 都只是一次性展品。
路径依赖:技术/产品出身的创始人最擅长“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却默认“Build it and they will come”。
指标错位:把“功能上线”“合约审计通过”“Medium 发了一篇 PR”当成里程碑,却没人对 DAU、留存率、CAC/LTV 负责。
人才稀缺:黑客松、Grants、加速器里 80% 的简历写着 Solidity、ZK、DeFi 研究员,却几乎看不到“Head of Growth”。
于是出现了最尴尬的局面:
• 推特只有团队成员互相点赞。
• Discord 除了机器人,只剩创始人自问自答。
把代币、NFT、SBT、积分当作“可组合的 A/B 测试”,让拉新、留存、推荐、UGC 都变成链上可验证的行为。
案例:Blur 通过 Season 1 空投把 NFT 挂单行为“游戏化”,两周内交易量反超 OpenSea。
把用户从“使用者”升级为“共同叙事者”。
案例:Optimism 的 RetroPGF 让生态项目自发为 OP 做 PR,因为下一轮公共物品资助的选票来自社区。
把增长预算放进流动性激励、杠杆收益、跨链桥手续费返佣,让“花钱获客”变成“花钱做市”。
案例:Pendle 把流动性激励包装成“收益乐高”,用户边挖矿边教育市场什么是利率衍生品。
链上数据=最干净的用户画像。用 Dune、Footprint、Nansen 做漏斗分析。
案例:Arkham 用“实体标签”找到巨鲸地址,定向空投代币,单地址获客成本 < 0.2U。
• 用 5 个深访做定性验证,而不是上线 50 个功能。
• 定义北极星指标:TVL?交易笔数?周活跃钱包?只能选一个。
• 100 个“天使用户”名单:谁最痛?谁最愿意链上交互?
• 激励设计:单用户 10U 以内就能让他完成 3 次核心行为(注册、KYC、首笔交易)。
• 跑 3 条低成本渠道:Twitter 线程 + Discord AMA + Mirror 空投名单。
• 用链上归因:UTM 链接 + 钱包地址绑定,7 天看留存,30 天看 LTV。
• 把 1% 的超级用户变成“协议政治家”:治理权、返佣、白名单。
• 把 9% 的活跃用户变成“内容发动机”:POAP、SBT、排行榜。
• 把 90% 的沉默用户变成“广告位”:推荐链接、联合活动、任务平台。
• 用“流动性即品牌”策略:把 TVL 锁到足够高,让后来者必须 Fork 你的流动性才能竞争。
• 用“叙事即壁垒”策略:把技术叙事(ZK、模块化、RaaS)翻译成增长叙事(更快、更便宜、更低门槛)。
招聘:把第一笔可承受的最高薪资留给增长负责人,而不是第 5 位 Solidity 工程师。
指标:每周例会把“新增链上活跃地址数”放在 PPT 第一页,排在“Gas 优化”前面。
学习:把刷 Github Trending 的 30 分钟换成学习 Web3 Growth Hacker。
技术决定下限,增长决定上限。
在 Web3 这个“注意力稀缺、资本过剩”的平行宇宙里,每一个区块都在竞拍全球用户的眼球。
只有当你同时掌握“代码的确定性”与“增长的非线性”,才能穿越周期,让协议像比特币一样活着,而不是像 99% 的代币一样归零。
增长不是可选技能,而是创业者的生存本能。
今天就开始补这门课,否则明天你的用户会去补别人的。
补充:本人并非 Web3 运营,而是做技术出身,但作为创业者,对增长非常感兴趣,不过苦于没有好的学习资源,实践经验,以及与各位运营鬼才交流的机会,所以发起了这个共学,希望大家能一起贡献,把这个共学做起来。增长真的非常重要,如果你是创业者或者正在运营相关岗位上的大佬,欢迎加入我们。
本人vx: Jasonrale
Web3, 增长, 运营, 创业
面向各位 Web3 创业者,运营增长鬼才以及对增长黑客感兴趣的任何人。
- 报名开始时间:2025-08-01
- 报名结束时间:2025-08-31
- 共学开始时间:2025-09-01
- 共学结束时间:2025-09-15
- 姓名:Jason
- GitHub ID:jasonrale
- Telegram:jasonrale
- Email:jasonrale@qq.com
每周请假 2 次
Telegram:https://t.me/web3_growth_hacker
- 冷启动
- 社区运营
- 用户体验优化
- 内容营销
- 空投策略
- 链上数据分析
- 前端埋点
- 可用的增长工具
这些发起人都不会[笑哭],大家可以一起来贡献
增长是创业者的必修课 —— 写给每一位 Web3 创业者,尤其是技术/产品出身的那 90%
路径依赖:技术/产品出身的创始人最擅长“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却默认“Build it and they will come”。
指标错位:把“功能上线”“合约审计通过”“Medium 发了一篇 PR”当成里程碑,却没人对 DAU、留存率、CAC/LTV 负责。
人才稀缺:黑客松、Grants、加速器里 80% 的简历写着 Solidity、ZK、DeFi 研究员,却几乎看不到“Head of Growth”。
于是出现了最尴尬的局面:
• 推特只有团队成员互相点赞。
• Discord 除了机器人,只剩创始人自问自答。
把代币、NFT、SBT、积分当作“可组合的 A/B 测试”,让拉新、留存、推荐、UGC 都变成链上可验证的行为。
案例:Blur 通过 Season 1 空投把 NFT 挂单行为“游戏化”,两周内交易量反超 OpenSea。
把用户从“使用者”升级为“共同叙事者”。
案例:Optimism 的 RetroPGF 让生态项目自发为 OP 做 PR,因为下一轮公共物品资助的选票来自社区。
把增长预算放进流动性激励、杠杆收益、跨链桥手续费返佣,让“花钱获客”变成“花钱做市”。
案例:Pendle 把流动性激励包装成“收益乐高”,用户边挖矿边教育市场什么是利率衍生品。
链上数据=最干净的用户画像。用 Dune、Footprint、Nansen 做漏斗分析。
案例:Arkham 用“实体标签”找到巨鲸地址,定向空投代币,单地址获客成本 < 0.2U。
• 用 5 个深访做定性验证,而不是上线 50 个功能。
• 定义北极星指标:TVL?交易笔数?周活跃钱包?只能选一个。
• 100 个“天使用户”名单:谁最痛?谁最愿意链上交互?
• 激励设计:单用户 10U 以内就能让他完成 3 次核心行为(注册、KYC、首笔交易)。
• 跑 3 条低成本渠道:Twitter 线程 + Discord AMA + Mirror 空投名单。
• 用链上归因:UTM 链接 + 钱包地址绑定,7 天看留存,30 天看 LTV。
• 把 1% 的超级用户变成“协议政治家”:治理权、返佣、白名单。
• 把 9% 的活跃用户变成“内容发动机”:POAP、SBT、排行榜。
• 把 90% 的沉默用户变成“广告位”:推荐链接、联合活动、任务平台。
• 用“流动性即品牌”策略:把 TVL 锁到足够高,让后来者必须 Fork 你的流动性才能竞争。
• 用“叙事即壁垒”策略:把技术叙事(ZK、模块化、RaaS)翻译成增长叙事(更快、更便宜、更低门槛)。
招聘:把第一笔可承受的最高薪资留给增长负责人,而不是第 5 位 Solidity 工程师。
指标:每周例会把“新增链上活跃地址数”放在 PPT 第一页,排在“Gas 优化”前面。
学习:把刷 Github Trending 的 30 分钟换成学习 Web3 Growth Hacker。
技术决定下限,增长决定上限。
在 Web3 这个“注意力稀缺、资本过剩”的平行宇宙里,每一个区块都在竞拍全球用户的眼球。
只有当你同时掌握“代码的确定性”与“增长的非线性”,才能穿越周期,让协议像比特币一样活着,而不是像 99% 的代币一样归零。
增长不是可选技能,而是创业者的生存本能。
今天就开始补这门课,否则明天你的用户会去补别人的。
补充:本人并非 Web3 运营,而是做技术出身,但作为创业者,对增长非常感兴趣,不过苦于没有好的学习资源,实践经验,以及与各位运营天才交流的机会,所以发起了这个共学,希望大家能一起贡献,把这个共学做起来。增长真的非常重要,如果你是创业者或者正在运营相关岗位上的大佬,欢迎加入我们。
-
报名:https://www.notion.so/lxdao/232dceffe40b8030993ad26f2eb6bed2
-
打卡:https://www.notion.so/lxdao/232dceffe40b80508330c5ee936d4dab
✅ = Done ⭕️ = Missed ❌ = Failed
Name | 9.01 | 9.02 | 9.03 | 9.04 | 9.05 | 9.06 | 9.07 | 9.08 | 9.09 | 9.10 | 9.11 | 9.12 | 9.13 | 9.14 | 9.15 |
---|---|---|---|---|---|---|---|---|---|---|---|---|---|---|---|
SIGNUP_AUTOMATION |
- 总参与人数: 0
- 完成人数: 0
- 完成用户:
- 全勤用户:
- 淘汰人数: 0
- 淘汰率: 0.00%
- Fork人数: 0